前身為「北投公共浴場」,於1913年興建,號稱當時東亞最大浴場。後因管理單位更迭而荒廢,1998年在地方熱心人士與臺北市政府的斥資整修下,重新作為北投溫泉博物館開放。
「北投」是由凱達格蘭族語音譯而來,語意為「女巫」。北投當地原為凱達格蘭族的生活原居地,為使當地保存、發揚原住民文化藝術,2002年落成的凱達格蘭文化館,肩負該地區傳承原住民文化之使命。
日本時代為發展溫泉觀光產業,興建新北投支線,於1916年正式啟用「新北投乘降場」,即新北投車站。
福慶宮原為北投陳姓地主捐獻設立的水尾土地公祠,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。因為北投溪氾濫以及堤防線改建,位置也從一開始的土地公埔移往下游的下土礱間。宮廟建材多使用唭哩岸石。
於1961年創立,在日本森永製菓公司的指導下,開始製造與販售產品。
興建於1877年,最早是由石頭所蓋成的小土地公廟,後期才逐漸擴建。牆上的磁磚是以前的店家為了感謝神明保佑賺錢所捐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