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58年淡水開港通商,港口包括艋舺和大稻埕。後來因為艋舺港口河沙淤積導致市況漸衰,故船隻大都停靠在大稻埕。北臺灣的商業貿易中心才從艋舺轉移到大稻埕。
建於1859年,主祀青山靈安尊王。自清代以來就是艋舺地區泉州三邑人的王爺信仰中心之一,每逢青山靈安尊王壽旦日前夕都有隆重祭典、暗訪。
第一水門在大溪口附近,大溪口在貴陽街二段和環河南路二段的交叉處。第一水門附近的艋舺市街,最早就是從大溪口開始發展。
早期為菜圃及垃圾掩埋地,里內沒有超商且多數為老舊住宅。社區經過都市更新規劃後,如今也有了不同的面貌。
清朝臺灣有五個救助機構,分別是「保嬰局」、「育嬰堂」「回春院」、「養濟院」、「同善堂」,最初由板橋仕紳邀集地方士紳共同創立,後來因地方改制才將其合併為仁濟院。
當年開墾艋舺時,環境險惡,瘴癘橫⾏,來臺墾植的⼈們為求神保佑,多攜帶家鄉廟宇⾹⽕以求庇護。艋舺龍山寺於1738年,在當地⼈⼠的合資下興建,並逐漸成為居民的信仰中⼼。
和平醫院是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的院區之一,在2007年與婦幼院區合併,現稱為和平婦幼院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