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治橋為當年前往臺灣神社,自臺北市區至圓山的敕使街道中的橋樑。第一代之明治橋為鐵製桁架橋,日本關東大地震後,有關單位於1930年開工,在第一代明治橋的東側以鋼筋混凝土建造第二代明治橋。明治橋於1946年改名為中山橋。
臺灣珍貴的史前遺址之⼀, 在此發現新⽯器時代⼈類的活動紀錄與遺留的⾙類,故又稱圓山⾙塚。於2006年被指定為國定考古遺址。
創建於1900年,1911年落成,不僅是日本佛教於臺灣宣教的重要場所,更為目前全臺規模最大的日本時代木構佛殿。建築以「重檐歇山頂式」建築為特色,被認為具有仿南北朝的形式,以及承襲了日本伽藍(寺廟)格局。
即為⼤龍峒孔廟,日本時代臺北城內孔廟遭拆除,仕紳倡議在⼤龍峒重建,因財務拮据,1927年開⼯,1939年才竣⼯。⽬前為每年舉⾏祭孔的場所。
1830年落成,廟宇包含前、後殿及正殿,平⾯呈回字形,屋頂使⽤歇山重簷形式,建築精雕細琢,名列臺北三⼤廟⾨。
即陳悅記祖宅,於1807年興建,建造⼈陳遜⾔之家譜上的公業統號為「陳悅記」,因此其祖宅被稱作陳悅記祖宅。 其⼦陳維英曾中舉,後任教於各⼤書院,被尊稱為「⽼師」,所以此宅又被稱為「⽼師府」。⼤清律例,獲鄉試中舉⼈可獲得「⽯礎」及「⽊旗竿」⼀對,此宅便有保存一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