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21年由陳金絨等人奉靈來臺建廟,1853年因頂下郊拚而毀於火災,神像暫置於大稻埕一糕餅舖中,直至1859年才將廟建於今址。廟宇有正殿與拜亭,主祀霞海城隍,配祀三十八義勇公。
千秋街為臺北最早的洋樓街,店屋建立於1888年,在過去為茶葉加工店。簡約造型的街屋是一個兩層樓、兩連式的磚造式建築,地基刻意加高構築,主要是防止淡水河淹水。
由前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的父親辜顯榮興建,於1920年完工,因為辜家當時經營鹽業,故也稱作「鹽館」,現作為榮星幼稚園校舍使用。宅第設計模仿西洋後期的文藝復興風格,浮雕裝飾皆反映出西風東漸的風潮。
由馬偕牧師於1875年設立,教會前身為「大龍峒禮拜堂」。以歌德式建築為主,結合臺灣傳統圖樣。因當時民風保守,故有少見的雙開門,男女各由左、右入口進出。
建立於1926年,葉金塗早期為從事海上貿易,並開設金泰亨商行,後投入鳳梨罐頭之行業,成立「泰芳商會」,因鳳梨貿易而致富,具有「鳳梨王」之稱號,建築特色具有希臘式及愛奧尼克式石柱,三樓立面「泰」字為葉家商標,鳳梨圖形之泥塑,為華麗巴洛克式建築。
建築外牆使⽤臺北城牆所拆除下來的建材,建築物內可⾒全臺僅存的扇形拘留所及⽔牢。1921年,於⼤稻埕成⽴「臺灣⽂化協會」,林獻堂、蔣渭⽔等知識分⼦,透過講座、刊物、戲劇與⽂學推廣發揚新文化運動,2018年改建為「臺灣新⽂化運動紀念館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