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政院大廈於日本時代為臺北市役所,於1940年完工、二戰後曾為行政長官公署,後1959年省府遷至南投中興新村,才改為行政院。
原名臺北幸町教會,坐落於當時的臺北幸町,於1916年落成。教堂立面門窗為歌德式尖拱,採唭哩岸石與臺灣煉瓦株式會社之紅磚為建材。
是臺北城通錫⼝(今松⼭) 的孔道,因同時朝向重要⼝岸基隆,負有防禦重任。在臺北城的五座城門中,東門是石作最為細緻的一座。屋頂是四面屋坡的「歇山式」。屋簷下有綠釉空⼼花磚裝飾。後改建為中國北⽅宮殿式城樓,但石構臺座及圓拱門為原有建材。
臺北府城的正⾨。⽯額四周採螭龍圖案,再加⼀層屋頂的「重簷歇山式」,較其他城⾨顯得較為華麗壯觀。
現為台灣菸酒公司,建築物始建於1913年,1922年才全部完⼯,日本時代為控制鴉片、鹽、樟腦、菸、酒、火柴、度量衡、石油等重要⺠生物資的單位,1947年再改為臺灣省菸酒公賣局,1998年指定為國定古蹟。
於1897年建造,又稱重熙門,有「盛世興隆,光輝普照」之意。位於臺北城南城牆偏西處,為臺北城內通往板橋、中永和一帶的孔道,是當時板橋的富戶「林本源」家族為了方便出入所捐建。閣樓形式的小南門構造與設計獨樹一幟,在五個城門中最為小巧。